首頁>新聞 > 評論 > 正文

新能源車型銷量持續上漲,將加劇汽車行業產能過剩?

來源:汽車信息網 | 2022-02-11 17:33:39
汽車信息網2月11日訊 2021年中國汽車銷量終于止住連續三年下滑頹勢,實現同比正增長。其中實現三位數同比增長的新能源車型,提供了重要支撐。從某種程度來說,去年汽車行業銷量能實現增長,主要漲在新能源。可以預見,不僅傳統車企對于新能源車型研發和生產投入會大幅加大,而且會有越來越多新面孔投身于造車行列中,主要目的就是生產電動車車型。雖然新能源車型是汽車行業趨勢,但是如此瘋狂擴張,會帶來很多問題,其中之...

汽車信息網2月11日訊 2021年中國汽車銷量終于止住連續三年下滑頹勢,實現同比正增長。其中實現三位數同比增長的新能源車型,提供了重要支撐。從某種程度來說,去年汽車行業銷量能實現增長,主要“漲”在新能源。

可以預見,不僅傳統車企對于新能源車型研發和生產投入會大幅加大,而且會有越來越多“新面孔”投身于造車行列中,主要目的就是生產電動車車型。雖然新能源車型是汽車行業趨勢,但是如此“瘋狂”擴張,會帶來很多問題,其中之一就是產能過剩。

想當初,正是在中國汽車銷量高速增長的時間段,讓許多車企對于擁有十幾億人口的中國市場汽車保有量盲目樂觀,所以紛紛擴建工廠,造成如今汽車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嚴重。而如今新能源汽車的火熱,很可能帶動新一輪新工廠建設。

新能源車規劃產能已嚴重過剩

根據乘聯會數據統計,截至2021年底,全國乘用車產能合計4089萬輛,產能利用率僅為52.47%。雖然比2020年的48.45%提高4%,但還是處于產能嚴重過剩的區間。

2021年有銷量的86家企業中,就有11家企業的產能利用率高于100%,包括6家外資在中國的獨資或合資企業,和5家是內資企業。這其中有4家新能源汽車企業。還有8家企業產能利用率在80%-100%之間,其中合資企業3家、新能源汽車企業3家,產能屬于處在正常狀態。

由此可見在產能利用率最高的19家車企中,新能源車企有7家,這樣的比例還是很高的,也從側面反映出新能源車企頭部陣營仍處于供不應求的上升態勢,但是從新能源產能整體情況來看,卻并不這么樂觀。

根據乘聯會數據,2021年新能源乘用車銷售332.6萬輛,而新能源乘用車的專用產能已經有569.5萬輛,產能利用率是58.4%,并沒有比行業整體高出多少。而已經具備生產資質的企業還有1046萬輛在建產能將陸續建成投產,這些在建產能大部分是新能源汽車。

有不少新建項目將于2022年投產,如一汽紅旗規劃年產能20萬輛新能源汽車項目,一汽豐田年規劃產能20萬輛新能源汽車項目,光束汽車年規劃產能16萬輛新能源汽車項目等。還有一些造車新勢力新工廠,也將在今年正式投產。

所以即便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預期突破500萬輛,但是與新建成工廠增長的產能相比,仍會有大量產能閑置。乘聯會已提出預警,汽車行業在解決傳統汽車產能過剩問題的同時,還要防止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

整合閑置產能成為行業新考驗

為何車企熱衷建新能源新工廠,除了有些車企確實是燃油車產能緊張,不得不建新工廠外,多數是基于兩方面原因。一是新能源車型特別是全新平臺設計的電動車,相比燃油車型基本“另起爐灶”,很難與現有燃油車型實現共線生產。

另一方面新能源車企和新品牌,如果通過購買其他車企工廠進行生產,仍需要不菲的投入進行全新改造,所以不如向各地方政府批地建設全新工廠,按照最新的流程工藝進行設計更為“省事兒”,還能得到地方政府各種政策支持。所以如今一面是不少工廠“休眠”,另一面是新工廠破土動工。

根據去年新能源車型在各類型市場滲透率來看,僅有個位數的合資車型中顯然是新能源亟待開發的新市場,而合資車企在引入更多新能源車型同時,也已經開始籌備和規劃新能源車型生產,但是采用的方式也殊途同歸。

比如大眾雖然兩家合資公司都分別建設新工廠引入新的MEB平臺,但是與江淮汽車的合資公司仍將基于江淮汽車二工廠,改造擴建在中國的第三家電動車制造工廠,預計在2023年年底投產,該工廠的設計年產能為30萬輛電動汽車。大眾希望通過此舉大幅增加其在華電動車產量,為銷量增長做儲備。

而計劃未來五年,將推出三款e:N品牌車型的東風本田,則計劃接手神龍汽車位于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第二工廠,將其改造為專門生產純電動車型的全新工廠。根據規劃,改造后的電動車型工廠將導入最新自動化技術,成為本田在全球的第一個新能源標桿工廠,為東風本田向電動化轉型提供有力支撐。

顯然建廠的方式不同,帶來投入和效果也會不同。隨著新能源市場高速發展,不僅為車市帶來新增長點,也同時為整合閑置產能帶來新方案。但是如果希望這些閑置產能能夠有效利用起來,需要國家有關部門、工廠集中的地方政府進行政策性引導,以及汽車集團等進行協調與推動。

而對于車企而言,面對新能源車型對于傳統燃油車型替換的加快,也應在生產上對兩者作出合理的加減法,控制工廠數量減少未來可能出現產能過剩風險,這也是去年多個國際車企關閉部分海外工廠的原因。而中國新能源市場雖然潛力巨大,但是車企也要對于產能過剩風險有所準備。

 

 

相關熱詞搜索:

上一篇:出售工廠品牌分割而治,神龍汽車有望重回主流嗎?
下一篇:特斯拉第二工廠到底建在哪?

河南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