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 > 評論 > 正文

拆除“HUAWEI問界”,華為“上車”路在何方

來源:汽車信息網 | 2023-04-03 14:57:29
汽車信息網4月3日訊 從踏入汽車領域開始,華為就一直強調不造車,只是幫助車企造好車,不過如今面對越來越卷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華為深度合作的問界除了降價搶市場以外,更是打出了HUAWEI問界宣傳標語,正當余承東想借著華為品牌力大肆收割市場的時候,任正非卻給余承東踩了一腳剎車。日前,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再次簽發《關于華為不造車的決議》,強調華為不造車,不允許在整車宣傳和外觀上出現華為或HUAWEI標識,文件...

汽車信息網4月3日訊 從踏入汽車領域開始,華為就一直強調不造車,只是幫助車企造好車,不過如今面對越來越卷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華為深度合作的問界除了降價搶市場以外,更是打出了“HUAWEI問界”宣傳標語,正當余承東想借著華為品牌力大肆收割市場的時候,任正非卻給余承東踩了一腳剎車。

 

日前,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再次簽發《關于華為不造車的決議》,強調“華為不造車”,不允許在整車宣傳和外觀上出現“華為”或“HUAWEI”標識,文件期限為五年。

在華為2022年度報告發布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又針對“華為不造車”的最新決議進行了回應。關于“華為不造車”的五年期限,徐直軍解釋稱,主要是因為華為的相關文件簽署一般會有一個期限,之前寫的是三年,現在是五年。他再次明確:華為堅決不造車,而是幫助車企造好車。

 

針對“AITO問界”更名“HUAWEI 問界”,徐直軍稱,“有些部門、有些個人和合作伙伴在宣傳中濫用華為品牌,這件事一直在查處過程中”,“華為用三十多年的發展構筑的品牌,不能被隨意濫用”。同時問界生態汽車商業模式、合作策略不會改變。

宣傳物料撤換,不能再提華為汽車

在余承東規劃中,華為問界就是“華為生態汽車”品牌,通過聯合多家車企,打造分屬不同價位段的生態聯盟,余承東希望華為汽車業務能夠在2025年實現盈利。

為了快速實現這一目標,今年3月8日,在余承東主導下,“AITO問界”正式被更改為“HUAWEI問界”,這被外界視為華為加強汽車業務主導權的重要信號。目前,幾乎所有華為線下門店的AITO汽車車身都貼上了“HUAWEI問界”的logo,線下渠道也在銷售時將此作為重點宣傳話術,以突出華為的強勢賦能。

 

而如今的這份《決議》中,特別強調到了“不允許在整車宣傳和外觀上出現‘華為’或‘HUAWEI’標識。對此,華為方面表示消息屬實,該決定是由汽車BU CEO余承東親自下達。

就《關于華為不造車的決議》提到的濫用華為品牌一事,汽扯扒談對北京多家華為問界生態店進行了溝通調查,銷售人員表示,已經接到了總部通知,店內涉及到華為宣傳的物料需要撤換,賣車不影響,同時他也表示,以后銷售的話術中不能提及華為汽車了,我們被通知要注意這個事項。目前,問界官網已不再顯示“HUAWEI問界”標識。

 

在被華為總部警告以后,華為終端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余承東在華為心聲社區留言表示:“對一個行業,只有深入洞察,深刻理解,才能把握住正確的方向!標記一下,若干年后再來看吧!”似乎在表達著心有不甘。

不能傷害品牌,也不能影響合作伙伴

“在2023年及未來相當長時間內,持續生存和發展都將是華為公司戰略的核心命題。”徐直軍表示。

所以為了防止華為經過30多年構筑的品牌影響力,不被濫用,保證華為品牌力不受影響,華為禁用“華為問界”“HUAWEI AITO”等舉措也在情理之中了。同時華為財務上的困境或許也成為任正非不愿加碼造車的原因之一。財報顯示,華為2022年營收6423億元,同比僅增長0.9%,凈利潤更是下滑到356億元,同比暴跌68.7%。

 

另一方面,華為目前主推的智選車模式,也遇到了問題。采用該模式的問界品牌,經歷了2022年的銷量高峰后,進入2023后銷量增長乏力。1月,問界銷量4475輛,環比下降55.88%;2月,問界銷量進一步環比下降21.86%至3535輛;根據上險量數據,問界在3月第四周的銷量只有676輛,這預示著其3月的市場表現又不容樂觀。

“HUAWEI問界”標識的突然出現,算是問界挽回銷量的第二個辦法,試圖通過在宣傳層面提升“含華量”,吸引用戶進店下單。但3月的銷量表明,這種方法可能仍然沒用。長此以往,對于華為品牌力有著積重難返的負面影響,并且還會影響到華為與其他車企的合作。

 

同時如果華為加碼造車,還可能讓越來越多車企對華為心生警惕,從而選擇逃離華為。廣汽就成了宣告與華為“分手”的又一家車企。3月27日晚,廣汽集團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子公司廣汽埃安AH8項目由與華為聯合開發變更為自主開發。這也意味著雙方自2021年達成了聯合造車協議中,華為的角色從深度合作的Huawei Inside模式,變更為最為基礎的零部件供應商模式。

而與華為綁定最深的賽力斯集團,也于3月30日低調發布了旗下另一個新能源汽車品牌——藍電。賽力斯集團的內部人士表示,“藍電品牌和AITO品牌沒有直接關系,它們分屬不同的子公司。”據了解,藍電品牌由東風風光銷售有限公司負責運營,將建設獨立的銷售渠道,而AITO品牌則屬于賽力斯汽車銷售有限公司。

 

賽力斯此舉也是在強調,其作為一家擁有近20年歷史的汽車制造商,也有獨立運營品牌、獨立賣車的能力,并不是誰的代工廠。

業內人士表示,華為造車,對國家來說是重復建設,競爭的也是國內廠商,倒下的這些大都是國企,沒必要把寶貴的資源耗在上面,于國于民整體沒有好處,有能打的比亞迪和吉利等自主品牌車企已經夠了。華為更想以供應商的身份,存在于更多的汽車品牌中,服務于更廣闊的人群。他們的目標是整個汽車市場,是想做中國的“博世”。

據了解,在華為內部,有關造車與不造車,一直存在分歧,余承東一直主張造車,但支持的華為高管甚少。在近日舉辦的2023年電動汽車百人會上,余承東也是回應了華為撤標風波。余承東表示,華為想成為車這個領域的零部件供應商。過去我們的想法是,想成為零部件、Tier1的供應商,成為汽車領域類似于另外一個博世或大陸這樣的供應商。但是在今天這個時代,好像這個條件不太成立。

 

“新勢力車企不太可能在智能化上選擇華為,因為他們有他們自己的追求,他們為了市值,為了自己的控制點各方面,都不會選擇我們。國際的巨頭們,因為華為被制裁,也不會選我們。因此,誰會選我們?傳統的車企。傳統的車企當中,如果怕失去靈魂的,也不會選我們。”余承東無奈的表示。

通過此次任正非再次簽發《關于華為不造車的決議》來看,華為再次明確了自己不造車,明確了自己供應商的身份,當然未來在車BU業務上,余承東可能不會那么“大嘴”了,不過面對內部策略的變動與越來越卷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也將為問界汽車帶來新的考驗。

同時華為在車業務上巨大的投入、技術上的領先,卻無法在短時間內轉換成商業價值,目前僅有少數車企愿意和華為合作,遠遠達不到華為想成為供應商的目標,也不禁讓人想問迫切希望形成商業閉環的華為“上車”路在何方?

相關熱詞搜索:

上一篇:新能源車企怎么賺錢?比亞迪“打了個樣兒”
下一篇:盈利雙降,東風集團轉型的路該如何走?

河南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