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 > 資訊 > 正文

“非著名”新能源車企搶完生產資質就能造車?

來源: | 2016-11-22 10:19:03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小康汽車旗下新建立的100%控股的重慶金康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年產5萬輛純電動乘用車建設項目正式完成環評的公示期,若文件批準欄目顯示為是,則意味著小康金康新能源年產5萬輛純電動乘用車項目正式獲得環評批準,則有望獲得第六章新能源乘用車生產資質。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小康汽車旗下新建立的100%控股的重慶金康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年產5萬輛純電動乘用車建設項目正式完成環評的公示期,若文件批準欄目顯示為“是”,則意味著小康金康新能源年產5萬輛純電動乘用車項目正式獲得環評批準,則有望獲得第六章新能源乘用車生產資質。

若小康金康新能源乘用車審批順利,那么其將是本月繼奇瑞新能源、江蘇敏安后,第三家取得生產資質的車企。作為汽車媒體人的小編,對后兩家車企的概況都不熟悉,那么消費者能接受這些新增車企嗎?這新增車企的產品質量值得信任嗎?

小康金康新能源為何許人也?

根據《重慶市環境保護局兩江新區分局擬作出建設項目環評文件審批和竣工環保驗收決定情況公示表》【渝環(兩江)〔2016〕第75號】顯示,小康汽車旗下重慶金康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項目計劃投資25.1025億元,利用原有的生產廠房建設從沖壓、焊接、車身涂裝、總裝到整車測試的全工藝流程,項目設計年產新能源系列PV/ SUV乘用車5萬輛和年產6萬套電池pack。

也就是說,小康汽車在做一次新能源汽車的轉型,而這家看似低調的新公司,到底經歷著怎樣的變革,才獲取這一飛沖天的機會。

據此前信息,10月16日晚小康汽車發布的公告,公司于2016年1月25日在美國特拉華州成立的新能源子公司SF MOTORS擬收購美國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巨頭 AC Propulsion Inc100%股權以及其子公司香港e.motor Coporation Limited 100%股權和孫公司北京億馬先鋒汽車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權,以及相關聯的所有從事電驅動系統、控制系統、電池系統等新能源汽車業務相關的公司及實體、商標、專利及其他無形資產等。

而這家AC Propulsion公司是電動汽車領域的技術鼻祖

此外,9月28日,小康股份曾發布公告稱,該公司美國新能源子公司SF MOTORS已于當地時間2016年9月22日與與美國特斯拉汽車創始人Martin Eberhard(馬丁·艾伯哈德,特斯拉CEO、聯合創始人之一)簽署了書面協議,聘請馬丁·艾伯哈德擔任SF MOTORS公司新能源汽車顧問,“旨在整合全球新能源汽車頂尖人才,推進公司在電動車的產品定位、開發和技術創新設計,幫助公司新能源汽車獲取全球市場(特別是美國和中國市場)競爭優勢。”

由此,小康金康新能源汽車強勢并無道理,既具有小康汽車相關生產背景、資金儲備還擁有核心技術以及專業人才。何來空穴來風,預計金康新能源汽車獲取生產資質亦不遠矣。

為何生僻車企卻能連獲生產資質?

此條新聞一經發布,相信很多人都和小編有同樣的疑問,為何最近取得生產資質的車企都是此前鮮有耳聞車企?這些新晉車企的質量和安全性有保證嗎?

事實上,綜合這六家取得生產資質的車企來看,除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具有傳統車企背景、被大眾所熟知外,另外長江汽車、前途汽車和江蘇敏安已獲得生產資質的三家車企,以及本次新聞熱點即將獲取生產資質的金康新能源,都不是名聲大噪的企業,那么為什么政府等相關部門要將這不可多得的生產資質給這些新晉車企呢?在小編看來,地方政府的協助作用非常大,畢竟如今各個地方政府都知道,汽車項目是可以拉動當地GDP和就業的好項目。

不過換一個角度看,如果把新能源乘用車生產資質頒給傳統車企,那么政府單辟一條新能源乘用車生產資質的道路就毫無意義,畢竟車企本就具有生產車輛的資格;若頒給新興的互聯網車企,以當前互聯網企業為首的跨界車企在工廠建造、產品研發、品牌建設、供應鏈和銷售網絡的布建以及人才聚集等方面都具有不確定性因素,需要進一步審批,畢竟造車并不是一件用金錢就能解決的事業。

事實上,根據2015年7月實施的《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其主旨就是激活傳統車企研發生產新能源汽車,為非汽車生產企業或不具備資質的企業生產新能源汽車提供便利所以,相比較獲取生產資質后意義并不重大的傳統車企,尚需考察的互聯網跨界車企,這幾家具備資金能力,且從事過整車制造、汽車零部件生產等事業的車企更穩妥,也更具深遠意義。

從獲取生產資質距離實車銷售還有多遠?

一直以來,生產資質被稱為車企的命根,那么是否取得生產資質就直接可以銷售實車,企業步入正軌,在造車的路上再無障礙而萬事大吉、高枕無憂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事實上,取得生產資質只代表車企具有生產新能源汽車的資格,而距離實車進入市場銷售,這只是第一步。

首先,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并非終身制。8月12日,工信部公布了《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修訂征求意見稿)》,其中明確規定已獲得資質企業應當進行改造,并在2年時間內完成審查,逾期未完成審查的,暫停生產、銷售有關新能源汽車產品。

其次,新能源汽車需進入工信部《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也就是說,這項公告是新能源汽車的“銷售資質”,只有進入新車公告后才可進入市場進行銷售,而這項檢測的嚴苛程度絲毫不遜色與車企所拼殺的生產資質。

據可靠消息獲知,第二家獲得生產資質的長江汽車之所以遲遲未銷售實車,就是在新車檢測時未通過相關標準。所以,造車從來都不是那么容易的,這張“說來就來的生產資質”只能代表進入汽車行業,未來還需要很長一段路要走。

無論生產資質取得與否,幾乎所有新能源車企都宣稱要造“不靠政策補貼的新能源汽車”,所謂態度決定一切,氣勢不能輸。問題是這不許政策補貼的新能源汽車何時才能生產出來。一切都是未知,沒有消費者愿做小白鼠,所以這些車企想獲取市場認可還需要長時間的品牌和產品建設。

相關熱詞搜索: 

上一篇:戴姆勒辱華高管已被免職 當事雙方私下和解
下一篇:新補貼方案將出,產品和配套設施也要加快步伐

河南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