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 > 評論 > 正文

七千字拆解日系車衰落的真相

來源: | 2023-10-23 10:48:48
在中國汽車市場,日系車的銷量正在以驚人的速度下滑。

在中國汽車市場,日系車的銷量正在以驚人的速度下滑。

早在2020年時,中國汽車市場每賣出4輛汽車,就有1輛是日系車。然而到了今天,日系車已經跌去了近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而在除中國外的部分海外市場中,日系車企的銷量也受到了打擊。

曾經深受喜愛的日系車,為什么走到了如今的境地?難道是日系車企不努力嗎?

當然不是。日系車企中不乏優秀的車企,其技術一直在迭代,新車型的研發也十分迅速,尤其是豐田,更是在2022年成為全球銷量第一的車企。

七千字拆解日系車衰落的真相

事實上,日系車出現衰退跡象,其實是有跡可循的。本文將從日系車企、日本本土市場、全球市場的視角,分析日系車出現衰退跡象的內因與外因。

日系車企正陷入創新者的窘境

美國哈佛商學院著名教授克萊頓·克里斯坦森曾在《創新者的窘境》一書中分析了那些優秀的企業為何會無法保持領先地位,甚至會走向失敗。

例如著名的柯達公司,它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產品及相關服務的生產和供應商,業務遍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員工約8萬人。然而,即使是這樣優秀的公司,也在2012年卻申請了破產保護。

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柯達公司沒有意識到數碼技術的快速發展,未及時進行戰略轉型,以至于方寸大亂,最終在數字化浪潮面前,沉重地倒了下去。

然而諷刺的是,世界第一款數碼相機正是由柯達的相機工程師Steve Sasson在1975年發明,正是柯達自己發明的數碼相機技術,最終成了推倒柯達的推手。

七千字拆解日系車衰落的真相

同樣的例子還發生在計算機行業。此前的計算機行業主要以大型計算機為主,IBM公司是當之無愧的行業巨頭,但是由于其過分重視大型計算機市場,卻忽略了微型計算機的崛起。

要知道當年的大型計算機可是個高度集成的科技產物,且價格并不便宜,因此它往往伴隨著一種“神圣不可侵犯”的形象,存放在干凈的房間,四周由光滑玻璃墻隔開,工作人員身穿白大褂,就像醫院護士侍候病人一般。

直到小型機之王DEC公司出現,人們才意識到原來世界上還有體積如此小、價格如此便宜的計算機存在。然而,彼時的IBM公司卻并未將這個小家伙當回事,因為它的性能跟大型計算機實在是差得太多,但IBM公司卻忽略了兩件事:

1.計算機的性能是可以不斷增長的

2.許多公司或許用不到這么強的性能

最終,通用數據公司、Prime公司、王安電腦公司、惠普公司等企業迅速加入市場,微型計算機市場得以打開,IBM公司也損失了不少市場。

七千字拆解日系車衰落的真相

風水輪流轉,這些公司卻又錯過了臺式PC市場,最終將臺式PC市場的份額留給了蘋果、Commodore等企業,然而專注于臺式PC的大多數企業,最終卻又被新興起的筆記本電腦企業打敗。

在以上案例中,數碼相機、微型計算機、臺式PC、筆記本電腦等等都屬于具有破壞性的技術。當它們出現時,即使是在行業內十分領先的企業,也難逃制裁。而這些企業也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對于破壞性的技術,要么忽略,要么抗拒。

回到本文的主題日系車企,“創新者的窘境”似乎更加直觀。

要知道,日系車企中可不乏優秀的企業。就拿豐田來說,銷量連續數年位居全球第一,其燃油技術不斷升級,其混動技術也在不斷迭代,旗下部分車型更是成了好開、省油的代名詞,無論怎么看,都是一個十分優秀的企業。

七千字拆解日系車衰落的真相

然而,在新能源浪潮的席卷下,豐田卻也陷入了創新者的窘境。

我們都知道,此前的豐田汽車社長豐田章男就十分抗拒電動化的到來,他認為“很多電動車企業最終的結局就是消亡,無數資金都會付諸東流”,前豐田會長內山田竹志也認為“汽車全部電動化的時代不會到來,混合動力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將長期成為主流”。

而其他日系車企,旗下的產品也主要都以燃油為主,純電動車型少之又少,其中的技術和體驗更是跟特斯拉與中國車企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最終的結果大家也都清楚了,那就中國車企在新能源領域正實現彎道超車,而日系車在華市場的份額卻節節敗退。

由此可見,日系車衰退的根本原因并不是電動車,而是日系車企沒有突破“創新者的窘境”這一行業枷鎖,才在電動車時代慢了一拍。

市場無法被預測,如同猩猩扔飛鏢

那么日系車企為何會走入“創新者的窘境”?

在《創新者的窘境》一書中,總結了一家優秀企業會陷入創新者窘境的五點原因,放在日系車企中也同樣適用。

第一點便是,企業的資源分布取決于消費者和投資者。

要知道,雖然對于一家企業來說,負責決策的是公司高層,但他們的決策依據卻完全離不開投資者和消費者。

日系車企如豐田、本田等,它們在燃油車領域取得了全球矚目的成就,更是有數不盡的用戶,而在資源分布上,它們便會盡力去滿足消費者與投資者的需求,思考的是如何提高燃油車發動機的熱效率,如何提升自己的三大件技術壁壘,為現有的用戶市場與資本市場負責。

第二點則是大企業存在較高的局限性。

像豐田、本田等日系車企,其內部的汽車產業鏈構建已經十分成熟,大量的勞動力、現金、技術等都壓在燃油車基本盤上,這就意味著在開辟新市場時,這些企業具有很強的局限性。

此前筆者編譯的《EVに乗り遅れ、凋落する日本車メーカー、雇用維持が仇に》一文中就提到,直接向日本國內汽車企業提供零部件的一級供應商達7500家,向日本國內汽車企業提供零部件的二級供應商達1萬5000家。

一旦全面轉型電動化,多數供應商就會喪失存在的意義,尤其是做內燃機方面的企業與工人,都會受到電動化的強烈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你讓日系車企放棄基本盤開辟新市場,本來就是一個天方夜譚。

第三點則是技術供應并不等同于市場需求。

要知道,幾乎所有的破壞性技術,在最初階段都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如前文中提到的微型計算機,在最初也并未被過多用戶所認可,因為它的性能與大型計算機相比,實在是差得太多了,這就導致了許多大企業都會認為破壞性的技術只不過是曇花一現,并不能顛覆整個行業。

七千字拆解日系車衰落的真相

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也同樣遵循這一定律。例如日系車企中的領頭羊豐田,其實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布局了電動車,甚至比我們還要早。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豐田就推出了名為EV-10到EV-40系列的小型純電動車。然而當時的電機水平和電池水平實在是太差了,幾乎難以滿足大多數用戶的需求,所以這些電動車通常體積小、續航短,只能滿足極少數人的短途出行需求。

七千字拆解日系車衰落的真相

隨后豐田又推出了RAV4 EV,這是一款真正意義上的量產純電動車,其配備了27kWh鎳氫電池組,續航可達153km,極速達126km/h。

七千字拆解日系車衰落的真相

盡管RAV4 EV上有諸如電子空調、電動剎車泵等前瞻性配置,但站在當時消費者的眼光來看,這款車也并沒有什么競爭力。

首先就是電池技術仍存在許多難題,成本高、充電慢,其次其153km的續航在當時也完全不夠看,短途出行還可以考慮,而一旦面臨長途出行,其較長的充電時間和較短的續航也注定了這輛車和“方便”二字無緣。

所以截至2003年,這款車也才賣了約1900輛,與豐田的主流燃油車銷量相差甚遠,顯然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第四點則是小市場并不能解決大企業的增長需求。

還是那句話,幾乎所有的破壞性技術,在最初階段都無法滿足市場需求,這也導致了許多大企業的忽視。

即使是豐田在上個世紀全力打造的電動車RAV4 EV,銷量也并不樂觀,這意味著彼時的電動車就是一個小型市場,連燃油車的零頭都不到,愿意為其買單的用戶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日系車企忽視電動車也完全情有可原。

第五點則是無法對不存在的市場進行分析。

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我們通常認為,如柯達、IBM、蘋果等巨頭企業都會洞察到所有的行業風向。

然而事實證明他們都沒有脫離行業魔咒,如柯達忽視了數碼相機、IBM忽視了微型計算機、蘋果公司忽視了筆記本電腦,同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如諾基亞忽視了智能手機等等。

這些大企業之所以都會忽視新興的破壞性技術,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們根本無法對不存在的市場進行分析。

或許會有很多人表示,我曾經預測過許多市場,他們最終都無一例外的好,我只能說那你還是預測的少,即使是全世界最優秀的風投公司,投資失敗的案例也不在少數,關鍵就在于他們有著龐大的資金,能帶來極高的容錯率。

因為如果一個系統的運行思路是固定的,并且你能分析出所有變量,也完全了解變量之間的相互作用方式,那這個系統當然是可以預測的。然而市場卻是充滿不確定性的,還有著各種各樣的變量,并會受到各種各樣匪夷所思的影響。

所謂預測,就是靠著類比得出的經驗,在經歷了大量案例之后,找到了自以為的共通邏輯,說白了就是在賭,再說得難聽一點就是靠“蒙”。

1973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伯頓·馬爾基爾在《漫步華爾街》一書中,曾拋出一個驚人論斷, “讓一只蒙住眼睛的大猩猩扔飛鏢選股,其最終業績不會遜于專家選出的投資組合表現”。

七千字拆解日系車衰落的真相

這意味著,除非你具有好運,能夠成為幸運者,否則你永遠無法戰勝市場。

看到這,讓我們再回到當年日系車企的視角,在燃油車大賣、燃油車用戶逐漸增多、燃油車市場火熱的當下,放棄掉自己在燃油車市場的產業鏈優勢、技術優勢、人員優勢,轉過身去押注續航短、充電慢、價格高、銷量可憐的電動車市場,如果你是日系車企,你會怎么做?會堅定不移地轉型嗎?會放棄現有的優勢,去布局一個成功率類似“大猩猩扔飛鏢”般的市場嗎?

我想大多數人的答案都是不會。

所以,網上很多人嘲笑日系車企,認為他們作為最早一批布局電動化的企業,卻在電動化轉型中走得如此緩慢,其實只是因為我們站在了上帝視角。

視角轉換,輸家變贏家

曾經的日系車企,忽視了電動汽車市場,而到了現在,日系車企依然是電動化轉型中較晚的一批。

但真實的原因是,我們和日系車企所看待問題的視角不同。

要知道,日本由于地理位置因素,導致其能源自給率極低。一直以來,日本的一次能源需求中,都有超過80%都需要進口。

在2019年時,日本石油、液化天然氣、煤炭的對外依存度分別高達99.7%、97.5%和99.3%。能源自給率極低,十分依賴進口,尤其是中東地區的補給。

七千字拆解日系車衰落的真相

而日本的整體能源結構也基本上都被這三者所占據,高達89.8%。偏偏這三者又是日本電力的主要來源,導致日本的電價十分昂貴,在能源緊缺的當下,日本電價更是接連上漲。

在某網站統計的電價中顯示,在2023年3月,日本的平均電價已超過1.5元一度。而我國僅為不到0.55元一度,約為日本電價的三分之一。

七千字拆解日系車衰落的真相

這意味著,在電價高企的日本大力發展電動車,本來就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問題。尤其是在全球努力實現碳中和的當下,日本用進口化石燃料進行能源發電的過程中,還會造成大量的排放,也與電動車節能減排的初衷相悖。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堅持燃油車,將省油路線進行到底,反而是更合適的做法。尤其是現如今,日本大力發展油電混動車型,更是將省油做到了極致。

舉個例子,豐田卡羅拉雙擎版的百公里綜合油耗,已經低至3.5L,在綜合能耗方面,對比當下熱門的插混車型也毫不遜色。

因此,站在日本國民的角度來看,油電混動車型才是他們理解的真正的新能源,而電車反而與節能減排不沾邊。

所以你看,當視角轉換之后,我們會發現日本車企在電動化浪潮中并沒有落后,反而還找到了最優解。

那么,日本車企是不是就沒有必要發展電動汽車了?

當然不是。要知道,日本畢竟是一個人口較少的小國,根本撐不起來日系車企的銷量。而日系車的主要銷量,還是集中在海外。

七千字拆解日系車衰落的真相

上圖統計了5家日系主流車企的全球銷量,你會發現日本本土市場占比其實并不大,主要還是集中在北美、歐洲、中國等市場。即使日本本土市場沒有對于電動車的強需求,但其他市場卻并非如此,尤其是中、美、歐三大市場,新能源滲透率正在不斷增加,日系車企顯然不會放棄這塊巨大的蛋糕。

由此可見,即使在視角轉換后,布局電動化依然是日系車企的必經之路。那日系車企還能成功嗎?

“熱鍋”上的“螞蟻”

筆者認為,日系車企布局電動化,其實已經很難了。因為在中、美車企新能源車企相繼崛起下,轉型緩慢的日系車已經成了“熱鍋”上的“螞蟻”。

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世界汽車行業趨勢是電動化,中國車企、特斯拉,甚至是現代、大眾都在激進轉型,日系車企也不得不轉,但是偏偏沒技術積累,只能干著急。

前文中提到了,日系車企的主要銷量都集中在海外,而現如今在諸多海外市場中,日系車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沖擊。

七千字拆解日系車衰落的真相

從上圖可以看出,在海外市場中,日系車最大的市場是中國市場、北美市場、歐洲市場,這一級市場的日系車規模超過1300萬輛,其次是中東、印度、東盟、南美地區,這一級市場的銷量超過500萬輛。

在中、美、歐所在的第一級別市場中,新能源滲透率正在迅速升高,中、美市場不用多說,中國車企和特斯拉吃掉了較大的市場份額,在歐洲新能源市場中,除了特斯拉之外,大眾、雷諾、標致、現代-起亞等車企也十分活躍。

七千字拆解日系車衰落的真相

而在中東、印度、東盟、南美所在的第二級別市場,更是中國車企出海的勝地,長安、吉利、長城、比亞迪都陸陸續續開始建廠,特斯拉的新能源車也頻繁輸出東盟,日系車受到的壓力顯然也非同小可。

比如東盟中的泰國,曾經市場上90%的汽車都是日本車,但是現如今中國車企陸續進入泰國市場,日系車的份額也受到了嚴重的擠壓。

七千字拆解日系車衰落的真相

再比如同屬東盟的印尼市場,在2022年一共銷售了12.4萬輛電動車,其中有接近10萬輛都是中國五菱的。

在中國車企和特斯拉瘋狂擴張,大眾、現代-起亞等企業紛紛跟進的情況下,后發的日系車能在新能源市場中搶占多少份額呢?

更何況,現如今的新能源汽車發展已經十分明朗。要么像美國那樣,掌握智能化技術、芯片等高科技優勢,要么就是像中國這樣將加工、制造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二者構成了一條完整的“微笑曲線”。

七千字拆解日系車衰落的真相

而現如今,美國正在瘋狂補鏈,中國正在通過規模效應構建全產業鏈優勢,向著微笑曲線的兩端進發。

再看看日本有什么?

首先是早先日本車企作為電動化的先行者,因陷入了“創新者的窘境”而忽略電動汽車市場,在電動化轉型中,已經是緩慢的代表。

其次是電動汽車的核心技術,也并沒有掌握在日本手里。在電池方面,動力電池市場的大多數市場份額都被中國企業所占領,而全球排名前十的企業中,只有松下一家日本企業。再看看中國,動力電池產業鏈上游的鋰礦方面,中國已經早早出海搶礦,正極材料、電解液、隔膜等領域,中國更是都做到了世界領先。

而在智能化方面,日本更是曾經錯過了互聯網大潮,導致其互聯網產業十分落后,智能化生態相當薄弱,在智能駕駛、智能座艙、車機等領域完全被中、美車企拉開了差距。此外,其國家的人口數量、土地資源,也注定其不能像中國這樣搞規模效應。

由此可見,隨著電動化的發展,日系車除了本國HEV市場這一穩固的基本盤外,在其他一、二級別的市場中的日子,注定不會好過了。

時代拋棄你,連招呼都不會打

一家偉大企業的衰落,不會是個別原因所導致,也不是一篇文章可以說清楚的。本文只是淺談筆者自己的看法。

在本文第一、第二部分,筆者站在日系車企的角度,分析了日系車企忽視電動化的原因,即日系車企陷入了“創新者的窘境”,我們都知道一家優秀的企業不能故步自封,要時刻保持危機意識,主動變革,然而做起來卻難于登天。

就拿筆者所在的新媒體行業來說,早些年眾多百度、UC、頭條等眾多自媒體平臺大火,有無數企業靠著薅平臺羊毛賺得盆滿缽滿,而到了微信公號崛起時,卻又有多少企業真正做到了轉型,沒有被時代淘汰呢?

當無數新媒體企業靠著做微信公號走向巔峰時,抖音、快手、B站等視頻平臺又突然出現,能夠由文字新媒體向短視頻媒體轉型的企業又有幾家呢?在筆者與曾經的美食、情感、娛樂新媒體同行交流后發現,在最開始能夠重視這些“破壞性技術”的企業少之又少,能完成順利轉型的就更加寥寥無幾了。

諸多規模較小的“輕型”新媒體企業在面對“破壞性技術”時轉型尚如此艱難,何況是產業鏈規模達數百萬人的日系車企“大象轉身”呢?

七千字拆解日系車衰落的真相

而在本文第三部分,筆者從日本本土的視角出發,分析了日系車企堅定發展混動路線的必然性,以及發展電動化的必要性。以上可概括為日系車衰退的內因。

在本文第四部分,筆者從全球角度出發,分析了日系車出現衰退跡象的外因,即中、美電動車相繼崛起,為日系車在各級海外市場的衰退埋下了伏筆。最終得出了日系車會守住本土HEV基本盤,但在其他一、二級市場將會進入艱難拼殺、大不如前的結論。

或許有很多人會說,即使出現衰退,日系車的銷量也依然很堅挺,更何況豐田在2022年還是全球銷量第一的車企,它的燃油車也是世界上最省油、經濟性最強的燃油車。

事實上,筆者也這么認為,但別忘了,在本文開篇提到的柯達公司,在破產的那一天,它的膠卷依然是世界上最好的膠卷。

可惜的是時代變了,當時代拋棄你時,往往連聲招呼都不會打。

日系車的衰退,已經成了必然,所幸的是即使在電動化發展迅速的中國市場,新能源車滲透率也還不到40%,而其他二級市場就更慢了,畢竟新能源車還需要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如補能設施的搭建、消費者的接受度等等,而這些可以為日系車企擠出大量的電動化發育時間。

我們常說“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現如今眾多日系車企也紛紛開啟了轉型,以應對其在一、二級海外市場的拼殺。

差就差在,它們的轉型確實相對較晚了,但好就好在,一切似乎還來得及。

相關熱詞搜索:

上一篇:威馬、恒大、愛馳......洗牌正式開始
下一篇:推悠寶利A3,是“復活”寶能還是只為“保地”?

河南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