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車 > 新能源 > 正文

先有量產能力還是生產資質?新能源牌照為何“寬進嚴出”

來源:汽車信息網 | 2017-05-23 08:55:33
時隔一月,發改委在發放了第十三張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后,便先后給陸地方舟和江淮大眾發放牌照,而此舉動被行業內外的人認為,這是釋放出純電動汽車的申請資質門檻正在放低的信號。

中國汽車新聞網訊 時隔一月,發改委在發放了第十三張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后,便先后給陸地方舟和江淮大眾發放牌照,而此舉動被行業內外的人認為,這是釋放出純電動汽車的申請資質門檻正在放低的信號。

事實上,業內外始終存在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寬進嚴出”的說法,尤其是當一些不知名的企業獲得生產資質后,“寬進嚴出”的說法愈加強烈。那么這些獲得生產資質企業的造車能力幾何呢?難道造車實力不確定,擁有土地并獲取地方政府支持便可取得生產資質嗎?所謂的“寬進嚴出”有何意義?今天“E車匯”(Eautofan)就來深度解析,企業獲得生產資質的的意義和能力問題。

“寬進嚴出”的鯰魚效應

目前,已經有十五家企業獲得發改委審批的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除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江鈴新能源外,剩余造車企業背景也逐漸呈現多元化趨勢,除了本次具有低速電動車背景的陸地方舟獲取生產資質外,還有供應商轉型、商用車跨界、中外資合資等背景的企業,充分說明發改委和工信部聯合簽發的2015年第27號令《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 (以下簡稱《規定》)的鯰魚作用。

“根據《規定》的內容,放幾條鯰魚進來,把市場激活是政府的主要目的。”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工程專家組組長王秉剛,在接受“E車匯”采訪時表示。

同時,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田永秋也很認可鯰魚效應這一說法,他認為:“放更多鯰魚進來的討論,再度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熱門話題,特別在油耗和新能源積分政策正處于最后出臺的關鍵時刻,嚴格控制造車新勢力的質量,讓未來可以出售積分的造車新勢力不只是為了出售積分而存在。”

鯰魚多了便會產生其他副作用,正如田永秋所說,出售積分便會成為這些獲得生產資質的企業的盈利手段。因此,田永秋認為:“未來國家對未來資質的發放有望隨著《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的修訂而逐漸收緊。”而鯰魚的意義也將壽終正寢。

生產資質或與造車無關?

《規定》中明確提出,“新建企業列入《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的純電動乘用車產品有效期為3年,有效期屆滿前30日可提出延期申請,審查通過可以延長有效期,每次延期不超過3年。”早期獲得生產資質的企業,已經過去一年時間,如果造車周期長,量產時間晚,那么這些企業的生產資質將面臨二次審批。

“目前,沒有銷售實車、獲得生產資質的企業,未來能真正成功的也是少數。”王秉剛說道,“3年后,當生產資質再次審批時,甚至會有取消資質的可能。”

因此,獲得生產資質后的企業或許會尋求其他出路,比如業內所推測的“出售生產資質”。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正在嘗試造車的企業有200余家,而獲得生產資質的只有15家,因此有需求的企業可以“收購”獲取資質的企業,不僅可以完成造車的夢想,還可進行再融資,獲得資本注入等商業目的。

對于這種做法,王秉剛認為:“理論上是可以實現的,用其他企業的資質來造車,但若實現盈利還要綜合考慮整車質量、性能以及品牌等因素。畢竟資質不重要,汽車質量才是根本,而這對投資人來說,風險也是巨大的。”

造車路漫而久遠

事實上,獲取生產資質只是漫漫長征路上的第一步,而在這場二萬五千里長征中,還將面臨著種種難題和劫難。目前,這14家獲得發改委生產資質的企業中,只有北汽新能源經過了工信部的各種目錄審核,而剩余的13家都還在量產上市的階段中摸索。

“資金是造車過程中最重要的問題,但不是絕對問題。生產資質不是困擾造車企業的真正難題,因為從獲得生產資質到汽車量產,進入工信部相關目錄,地方目錄,再到上市銷售最終實現盈利,是一條漫長的的過程。”王秉剛認為,在這場造車浪潮中,哪怕是獲得生產資質的企業能夠存活下來,真正能成功的都是少數。

當生產資質頻繁發放,生產資質也隨之“貶值”,而不知名的企業獲得牌照,產品的認可度能有幾何?正如王秉剛所提及:“市場上不缺少新車,為何要選擇一家沒有名氣甚至是沒有造車經驗所造的車呢?”所以,即便是獲得生產資質的企業依舊任重道遠,提高企業品牌力和產品競爭力,不僅為企業實現利潤,也促進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健康發展。

相關熱詞搜索:新能源牌照資質

上一篇:全新榮威e950混動上市 補貼后僅售21.99萬元
下一篇:可燃冰,能燃起清潔能源汽車的“冰封期”嗎?

河南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