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車 > 新能源 > 正文

合資限額或因新能源車放開!騰勢不行為何江淮大眾可以?

來源:汽車信息網 | 2016-12-23 13:36:12
近日,有媒體獲悉,大眾江淮新能源合資項目申報取得突破性進展,將有望于2017年上半年獲得批準。

中國汽車新聞網訊 近日,有媒體獲悉,大眾江淮新能源合資項目申報取得突破性進展,將有望于2017年上半年獲得批準。而這一猜測的基礎,源自于日前國務院發布的一個投資項目核準目錄,這一目錄的內容,可能意味著“同一家外商汽車企業(同類)可在國內建立最多兩家生產同類整車產品的合資企業”的底線得到突破,新能源項目或將不包括在內。而外資車企在華合資項目的解禁,是否會對中國汽車產業帶來較大影響呢?

江淮大眾新能源或將明年獲批

12月20日,國務院網站正式發布《國務院關于發布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2016年本)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指出,嚴格控制新增傳統燃油汽車產能,原則上不再核準新建傳統燃油汽車生產企業。積極引導新能源汽車健康有序發展,新建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須具有動力系統等關鍵技術和整車研發能力,符合《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等相關要求。

根據《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的最新投資核準要求,汽車行業的投資項目核準,繼續按照國務院批準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執行。其中,新建中外合資轎車生產企業項目,由國務院核準;新建純電動乘用車生產企業(含現有汽車企業跨類生產純電動乘用車)項目,由國務院投資主管部門核準;其余項目由省級政府核準。

根據以上相關政策,有業內專家推斷,江淮大眾新能源合資項目將按照《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的要求進行申報,由發改委進行審批,而無需再走由國務院審批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程序。

同時,有業內專業人士分析,根據新政的要求,或釋放出“兩家合資項目限額”規定有所放松的信號,因為外資車企今后可以在新能源汽車合資領域開辟新思路。因此,江淮大眾新能源項目可以突破《汽車產業發展政策》中有關“同一家外商汽車企業(同類),可在國內建立最多兩家生產同類整車產品的合資企業”的政策規定。所以,大眾江淮新能源合資項目,有望于2017年上半年獲得批準。

據相關資料顯示,以大眾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名義注冊的“NEEEW"和“開駛”“Kaishi"名稱赫然在列,并且于2016年8月份剛剛被專利局受理。

另一位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鐘師則認為,大眾此舉實為為無奈的選擇。或因不能調整南北大眾的新能源產品布局等特殊原因,才不得已與第三家車企另辟新能源汽車項目,而其他外商車企復制大眾道路的可能性并不大。畢竟,在現有合資企業開展研發、生產、銷售、營銷等新項目是最有效率,也是最為經濟的方案。

截至目前,大眾是唯一一家在中國與三家車企建立合資項目的外商汽車產業,而其帶來的影響絕非是促進大眾“2025戰略”表淺的意義,這標志著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將進入新局面。

騰勢為江淮大眾合作做了鋪墊

在業內看來,江淮大眾新能源項目為外商車企在華合資開辟了先河,提供新思路。但是,該政策對未來新能源汽車乃至整個汽車行業帶來何種影響,激活出何種局面,是否會引領更多的外商汽車企業成立新合資公司均有待時間的驗證。

2010年,比亞迪與戴姆勒合資成立了深圳比亞迪戴姆勒新技術有限公司,戴姆勒算是進入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最早的外商車企。在該合資項目中,戴姆勒以技術入股,并不參與騰勢的生產、銷售等工作,在擁有北京奔馳和福建奔馳兩家合資企業后,戴姆勒不允許在中國與第三家車企比亞迪進行合資。

然而,自比亞迪與戴姆勒合作后,就不斷有業內人士判斷,戴姆勒此舉意在試探國家政策底線。一方面,當時正值汽車行業的繁盛時期,雖然銷量在不斷上漲,但同時面臨產能過剩問題,并且新能源汽車上處于萌芽階段,國家相關政策尚未出臺;另一方面,戴姆勒在中國的兩家合資企業銷量均不佳,難以與奧迪、寶馬相競爭,地位略顯尷尬,在此背景下,戴姆勒欲尋求第三家中國車企合資,為避免項目遭難,所以騰勢雖為戴姆勒技術入股,但難掩戴姆勒的深層用意。

然而,經過六年時間發展,市場環境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車企不再占優勢,新能源汽車才是歷史趨勢,國家大力提倡的方向,同時因市場增速放緩,產能過剩問題雖存在,但已不是亟需解決的問題。而為促進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外商車企的新能源技術不斷被重視。因此,當江淮大眾欲達成合作時,引起相關政府部門的注意,出臺新政策以解決“兩家名額”限制。

合資項目對未來車市的影響

對于外資車企欲在中國謀求發展的局面,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田永秋認為,未來外商若投資中國汽車領域,要么集中在早已是外商天下的關鍵零部件領域,展開“外資窩里斗”的價格競爭,要么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量本公司之核心技術和品牌之物力,結大中國之歡心”。  

事實上,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行業早在去年就已經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根據2015年7月實施的《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其主旨是激活傳統車企研發生產新能源汽車,為非汽車生產企業或不具備資質的企業生產新能源汽車提供便利。所以,才會涌現大量的新興車企,比如前不久剛拿下生產資質的萬向、江蘇敏安等車企,還有現在炙手可熱的董明珠投資珠海銀隆案、周期性登上頭條的樂視汽車等等,均來源于政府對新能源汽車開放和鼓勵的新政策。

有行業人士認為,政府絕非因大眾江淮新能源合資項目而特批政策,既然政策撕開缺口,就代表國家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的立場,未來的發展局面雖不可預測,但一定是可控的。就如同,為非車企提供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雖然,現在涌現出大量各界并不看好的“跨界車企”、投資人,但新能源汽車的研發、生產有相關政策嚴格把控,并非投入資金、技術就可換得一張生產資質,進行投產獲取國家補貼,銷售新能源汽車。未來,有所松動的合資新能源車企項目也一樣,旨在激活市場,即便出現“亂象”也會出臺相關政策輔助管理,而不會造成行業失控。

相關熱詞搜索:合資限額新能源

上一篇:如何讓混動技術更平易近人?看看豐田在做什么
下一篇:國家再罰騙補車企,中興全面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

河南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