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 > 人物 > 正文

孟樸:硬件+軟件+生態,共驅智能汽車發展

來源:蓋世汽車網 | 2023-09-22 14:06:42
“過去30年,我們通過移動技術連接了世界上的所有人;未來30年,我們將可以通過無線技術進一步把所有人與萬物都智能地連接起來。”近日,高通中國區董事長孟樸在接受蓋世汽車CEO周曉鶯采訪如是說。

伴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以及物聯網等的快速發展,當今社會正跑步邁入“萬物互聯”的發展新時代。

“過去30年,我們通過移動技術連接了世界上的所有人;未來30年,我們將可以通過無線技術進一步把所有人與萬物都智能地連接起來。”近日,高通中國區董事長孟樸在接受蓋世汽車CEO周曉鶯采訪如是說。

基于在移動連接、智能計算以及終端側AI等前沿領域沉淀的技術優勢,高通正在推動這樣的變革在各行各業發生。

在汽車行業,圍繞打造“車輪上的聯網計算機”這一全新發展目標,高通幾乎布局了下一代智能網聯汽車所需的全部技術,包括智能連接、智能座艙、智能駕駛以及車對云業務等,統稱“驍龍數字底盤”解決方案。據此前公布的數據,目前“驍龍數字底盤”已賦能全球超過2.5億輛汽車,其汽車業務訂單總估值在去年就超過了300億美元。

“而在2019年的時候,這一規模還不足百億。這充分表明大家對于智能網聯技術上車需求正越來越大,高通服務的汽車行業客戶范圍也越來越大。”孟樸表示。

比如在智能座艙領域,高通第三代智能座艙平臺驍龍8155高性能車規級芯片自2019年正式推出,迄今已先后搭載于近百款車型。其第四代座艙芯片驍龍 8295,目前也已斬獲奔馳新E級、極越01、極氪001 FR等車型定點,即將正式量產。

而在智能駕駛領域,高通亦推出了豐富的ADAS及自動駕駛產品組合,包括可擴展的Snapdragon Ride SoC、集成式自動駕駛軟件棧和開發平臺、工具等,并先后與寶馬、大眾、大陸集團、法雷奧、毫末智行、均聯智行、暢行智駕等眾多國內外產業鏈企業達成了深度合作。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Snapdragon Ride 視覺系統,該系統同時集成了高通Snapdragon Ride SoC和Arriver的開放、可擴展、模塊化視覺感知軟件棧,可以從多維度助力增強對車輛周圍環境的感知,支持從ADAS到高階自動駕駛不同級別功能的實現。2022年4月,高通完成從SSW Partners收購Arriver業務,正式從過去聚焦于硬件邁向軟硬一體的“系統作戰”發展新階段。

“因為不管智能手機還是智能汽車,實際上都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軟硬件深度協同配合,由硬件提供基本的算力,好的軟件提供豐富的應用,把硬件的功能充分發揮出來。”孟樸表示。

而在此基礎上,孟樸認為要想支撐上述解決方案真正在各個不同的場景應用落地,最終還離不開一個完善的生態,這也是高通一直以來努力構建生態圈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當前智能網聯汽車以及人工智能的爆發式發展,還給高通帶來了哪些新的機遇和挑戰?伴隨著國內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會否給高通帶來一定的競爭壓力?詳細內容請見視頻。

以下是訪談實錄:

智能世界,沒有連接是不可能實現的

周曉鶯:之前我看過高通有一個Slogan叫“智相聯、萬物生”,能不能請您給我們描繪一下5G+AI這個時代真正到來的時候,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

孟樸: 從5G作為連接技術,加上智能這些因素來看的話,我們確實進入了一個新的生活時代。高通公司是從移動通信領域開始的,過去30年我們一直說“我們用移動技術連接了世界上所有的人”,全球應該有70多億、80億人,手機也差不多這個數,所有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已經被移動通信連接起來了。

5G作為一個新的技術、一個新的連接平臺,目前可以看到的趨勢是,今后30年我們可以通過這種無線技術把世界上的人與萬物全部都智能地連接起來。因為現在不管是智能手機,還是車里面的智能座艙、輔助自動駕駛,這些都跟智能有關系,特別是最近半年特別火的生成式AI。

基于這些,我覺得通過無線的連接技術,還有高算力、高能效的計算平臺,很多我們以前沒有經歷過的用戶體驗,或者改變我們生活工作方式的時代都到來了。

周曉鶯:就是真正的萬物互聯,數字化的生存。

孟樸:是的。不管大家講互聯網,還是移動通信,對連接都已經形成了認知。而且我們認為,所有大家談到的智能世界,沒有連接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我們強調“智相聯”,把萬物智能地連接起來,萬物就都有了生氣。

周曉鶯:現在人工智能正迎來新一波浪潮,這對芯片產業有何影響?高通是否有相關的布局?

孟樸:人工智能這幾年發展特別快,我自己在外面做會議演講的時候,原來提的比較多的是:5G+AI賦能千行百業,就是5G提供一個通用的連接平臺,“人工智能”代表智能的一個集合體,在千行百業里面進行賦能。

在過去這半年多的時間里,生成式AI進步非常快,能夠做很多事情。在這個領域里面我們目前看到的是,端側的人工智能非常重要,并且真正好用的人工智能一定需要端跟云里面的人工智能搭配起來。

我相信到明年上半年,可以看到很多終端產品,不論是智能手機的旗艦機,還是一些中國的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會出現一些生成式AI相關的應用,這點我還是蠻有信心的。

至于端側的AI為什么非常重要,我覺得有兩個原因:第一,對于很多個人的數據信息,大家不希望放到云上被用于訓練和學習,那么終端側AI對個人的隱私保護非常友好。第二,這些智能終端是跟你在一起的,它里面有很多傳感器,可以對你的狀態信息進行實時感知,而云端的生成式AI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換言之,對于人工智能的一些即時性需求,在終端側可以更好地得到滿足。

周曉鶯:原來我們經常講芯片里面有一個摩爾定律,現在智能汽車也開始呈現比較明顯的消費電子化趨勢,您覺得摩爾定律會適配到汽車這個產業嗎?

孟樸:汽車行業跟傳統的消費電子行業不太一樣,它歷史比較長,移動通信才三十幾年的歷史,汽車大概有一百三十幾年的歷史,所以有它不一樣的要求。

您剛才講的驍龍8155實際上是我們的第三代智能座艙解決方案,這款產品當初推出來的時候,制程工藝與當時智能手機的SoC相比并不是同步的。直到我們推出第四代產品驍龍8295,才跟當年設計的旗艦手機芯片的處理節點實現了同步。

所以我覺得汽車也會經歷這個過程,就是對新技術的認知和處理方法,會與消費電子相互趨近,包括在迭代節奏上。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哪些仍需要遵循傳統車規電子產品的要求,哪些可以朝消費電子產品看齊,需要后面進一步探討。

我蠻喜歡跟中國的造車新勢力聊這些方向,大家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并且從To C業務來講,很多新能源車企會把汽車設計成一個新的生活空間,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這其實會加速汽車行業對新技術的擁抱和采用。在美國就很簡單,不管車多貴多便宜,基本上就解決一個問題——出行,相應地應用范圍就會窄很多。

周曉鶯:確實是,我們現在看中國新一代汽車的發布,周期基本上可以縮短到18個月,比原來要快很多,那可能在中間大家還是要去找一個平衡點,因為車跟完全的消費品差異還是蠻大的,所以一要有安全,要有舒適,雙方的供應鏈也要相互匹配。

孟樸:對的。

系統化作戰,驅動智能汽車發展

周曉鶯:在汽車行業,前幾年因為缺芯,芯片被提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這對于高通來講,帶來的機遇是不是非常大?會不會帶來一些新的增長曲線?

孟樸:從高通公司來講,我們在汽車行業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早年通用汽車在車里面做廣域網連接的時候,高通就開始為車廠提供連接解決方案,到現在已經深耕了好多年。

基于這么多年的發展,以前大家覺得芯片是一件很小的事,芯片供應商都是Tier2,很多車廠如果不是管技術的領導,可能都不知道汽車里面還需要芯片。這兩年因為各種因素,汽車行業對芯片的關注被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對于我們來講,也意味著更多的機會。

實際上不管是智能連接還是智能座艙,國外談論都比國內早,所以在海外高通很早就開始和通用、寶馬、大眾等整車廠接觸。但中國市場過去幾年在智駕革命和能源革命的雙重沖擊下,誕生了很多有互聯網、智能終端背景的造車新勢力,他們對智能連接或者智能無線計算的感知比較強,我們非常有幸能夠和中國的汽車產業一起迎接這次新技術革命。

周曉鶯:而且這次變革的速度特別快。

孟樸:對的,因為在傳統汽油車時代,大家做新車規劃的時候,可能就是今年增加一兩款有智能網聯功能的車,明年再增加幾款。但對于新能源車企來說,從他們創立的第一天開始,智能網聯就是必備功能了。

在過去兩年里面,我們大概支持了40多個中國品牌發布了100多款車,都使用了驍龍數字底盤解決方案,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新能源車。可以看到,只要是從事新能源車的廠家,對新技術的接受程度、擁抱程度明顯更激進一些。

周曉鶯:對,就像剛剛和您分享的,去4S店我都很吃驚,終端用戶竟然會問這個座艙芯片是不是驍龍8155,我覺得是蠻顛覆認知的一件事情,因為芯片要在C端用戶里面形成品牌認知并不容易。

孟樸:是的,我覺得有幾個方面,一個就是高通在傳統的智能手機市場運作驍龍品牌已經有十多年的時間,我們在中國有一個很大的驍龍粉絲群體,在很多年輕人的認知里,驍龍已經跟智能手機、智能終端是相連的。基于這樣一個背景,當我們進入汽車行業做智能座艙的時候就比較順利。

另外一點,現在市場上可以提供智能座艙解決方案的供應商有很多,大家就會橫向對比,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驍龍8155逐漸成為了很多智能網聯車的上車“必備品”,消費者潛意識里也會覺得,沒有裝配驍龍8155會有點欠缺。

周曉鶯:孟總能不能系統地給我們介紹一下高通在整個汽車上的產品布局和戰略思考。

孟樸:首先,伴隨著智能化、網聯化還有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我們非常看好汽車產業。其次從高通公司本身來講,我們的核心技術主要在移動連接和移動計算領域,所以對于外界經常說的“智能網聯汽車是架在四個輪子上的智能手機”,我們覺得真的是這樣。

高通很早就開始跟汽車行業接觸,不管是歐美廠商,還是中國廠商。這兩年我們主推的解決方案統稱驍龍數字底盤,主要關注四大業務板塊:第一,智能連接,包括像傳統的T-BOX,藍牙和Wi-Fi這樣的無線連接,以及車路協同C-V2X;第二,智能座艙,重點聚焦怎么為駕乘人員提供更好的舒適感,以及安全性;第三,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我們覺得自動駕駛是一個遠期目標,中間會經過很多不同階段的輔助駕駛,因此圍繞Snapdragon Ride平臺,我們可以提供不同級別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第四,車對云,當汽車變成了移動的智能終端,必然需要與云端連接,比如車里面的OTA升級,以及各種信息娛樂服務,都要跟云連接。

周曉鶯:高通曾經公布過一個數據,汽車業務訂單總估值超過了300億美金,這大概是一個什么概念?

孟樸:這是根據我們車廠客戶或一級供應商的業務發展情況,做的一個預測。比如整車廠一款車通常要賣四年,這四年里面有多少輛車會采用我們的解決方案,基于此進行的估算。

您剛才講的300億美金,是我們去年9月份發布的,而在2019年的時候,這一規模大概只有65億美金,可以看出來這幾年我們成長還是非常快的。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大家對智能網聯上車的需求越來越大,高通在汽車行業的服務范圍也越來越大。

周曉鶯:剛剛您提到的驍龍數字底盤幾大業務板塊,每個板塊的側重性和推進節拍是一樣的嗎?

孟樸:每個廠家都不太一樣,目前來看無線連接的量最大,全球在路上跑的大概有2億多輛車采用了高通的無線連接解決方案。

其次是智能座艙,這幾年增長也比較快。過去兩年雖然有疫情的影響,我們仍然支持了40多個中國品牌發布了100多款搭載有驍龍數字底盤解決方案的新車。而在海外,像美國的通用,歐洲的寶馬、大眾、奔馳,也基本都采用了高通的解決方案。

自動駕駛和輔助駕駛是我們新進入的一個領域,目前也在全力推進與國內外車企的合作,像寶馬和大眾都有宣布會采用高通的Snapdragon Ride解決方案。在該領域,除了自主研發,過去兩三年我們也收購了幾家企業。

周曉鶯:我們看到高通在車里面,除了從橫向延伸不同的品類,縱向能力上其實也在不斷加強,比如對軟件、對生態的布局,這方面是怎么考慮的,算是系統作戰嗎?

孟樸:是系統化的,剛才講的不管消費電子、智能手機還是汽車的智能網聯,實際上都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軟硬件配合,硬件提供基本的算力,好的軟件支撐產品應用,把硬件的性能充分發揮出來。在這之上還需要有生態系統,將這些解決方案最終變成應用于各種場景的產品。我們也不是完全靠自己來搭建這個生態系統,而是會跟很多產業鏈公司協同合作,一起來推動產業向前發展。

競爭亦是機會,看好中國汽車行業發展

周曉鶯:不管是智能座艙還是智能駕駛賽道,當下競爭都非常激烈,特別是本土玩家很多比較激進,高通會有壓力嗎?

孟樸:任何廠家做過消費電子還能存活下來的,競爭性肯定都會更強一些。我倒覺得現在是機會更多。從市場競爭角度來講,我見過比這更殘酷的競爭,差不多十五年前,當時幾乎全世界所有上市的半導體公司都在做3G芯片,但最后真正做下來的并不多。

所以現在競爭者多,我反而覺得是一件好事,因為恰恰證明了這是一個好的賽道。相反如果只有自己一家在做,可能說明別人都不看好這件事。

周曉鶯:我翻譯一下孟總的話,就是高通是穿越過周期,在血戰中生存下來的公司。

孟樸:我特別相信中國合作伙伴的能力,2010年的時候,全球排名前十的手機生產廠家里只有一家是中國的,現在差不多有7到8家是中國廠家,這些都是高通的客戶。我們一直非常看好中國的智能移動產業鏈,不管是智能手機還是智能座艙、智能駕駛,只要需要無線連接、移動計算,我們都有很好的機會。

周曉鶯:怎么能夠持續保持優勢呢?

孟樸:競爭多,客戶不斷有新的需求,同行也在不斷地激勵你。

周曉鶯:所以高通每年在研發上面的投入應該非常巨大?

孟樸:我們每年營收的20%都投入到了研發上面,所以高通公司一直是一個非常注重創新的企業。

周曉鶯:然后我們看今年汽車行業價格戰非常激烈,它反過來對供應鏈的要求比原來要高很多,包括對極致性價比的要求,高通有沒有感受到這種壓力?

孟樸:我覺得所有的廠商,不管各種各樣的壓力,我們肯定能感受到。回到我們作為供應商,特別是技術創新者來講,最重要的還是要能夠提供價值,使得客戶采用你的產品,幫助他們贏得市場。

產品一方面價格很重要,另一方面產品本身帶來的價值對于廠商也很重要,畢竟只有采用了好的產品,贏得市場的時候,對他們來說才是有收獲的。如果只是考慮每個部件的成本,而不是綜合價值的話,如果打不贏這場仗,可能問題會更多。

當然我們也看到,現在智能網聯汽車才剛剛起來,半導體在整車成本架構里面還不是最主要的,很多廠商可能選擇了一款芯片,然后所有的車型都按照這個走。不過好的現象是隨著技術的發展,不同級別的車型對于像智能駕駛這些功能的需求都不太一樣,我們基于在消費電子領域的經驗,可以靈活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按照高中低端進行不同的產品搭配。這樣長遠來講,我覺得我們為車廠或者一級供應商帶來的價值會更大。

周曉鶯:在中國市場,大家經常講“中國速度”。中國車企對于生態鏈上的企業,其實既要求速度也要交付質量,同時對服務的彈性要求也非常強,高通公司作為一家外資公司怎么能夠適配這種要求?

孟樸:我覺得有三點,第一,從企業對服務的客戶來講,要充分理解剛才講的“中國速度”,而我們在之前服務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過程中,已經有過深刻的體驗。

第二,光理解了不行,一定要落實到行動上,所以我們在中國一直有一個非常大的客戶支持團隊,保證能夠快速響應客戶的需求,跟上客戶速度。并且不僅僅是中國,我們在全球不同的地方都有可以提供技術支持的工程師,這樣一個地方下班了,其他的團隊還可以接著做。2020年疫情剛剛發生的時候,我們就是通過線上的高效協同,在疫情好轉的幾個月里支持中國終端廠家發布了十幾款旗艦手機。

第三,還是回到一個技術公司,特別是像高通這樣作為一個跨國企業,大家現在有一個比較時髦的詞叫Glocal,就是既要Global也要Local,通過全球的技術、全球的視野服務本地企業。

這幾點過去在智能手機行業已經得到了充分的印證,我相信借助以前的成功經驗和案例,以及客戶對我們的信心,我們能夠繼續服務支持好中國的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

周曉鶯:現在中國的汽車出口已經是全球第一了,大家對遠征海外市場的熱情還在持續高漲,這方面高通是否也可以給相關的企業提供一些支持?

孟樸:高通在20年前和中國手機產業合作的時候,就說一定要面向全球市場,因為全球市場一定大于單一市場,而且這對于產品的需求、中國企業的成長都非常重要。

我們20年前提的口號是,和中國廠家一起,支持他們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走出去”就是一定要走到海外市場去,“走進去”就是要走進歐美主流市場,因為當時最好的市場還是在主流市場。“走上去”的意思是,中國的產品不能說只是便宜、量大,還要做高端產品。

過去幾年我們跟汽車行業溝通的時候,也跟大家一起互相勉勵、互相支持,包括提供一些建議,比如大家的產品如果要考慮出口,要選用哪些技術。

周曉鶯:現在其實整個外部環境比原來復雜很多,然后整個經濟的發展也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如果您往后看三年,對于高通中國的發展有何期待?對汽車產業又有什么樣的期待?

孟樸:從高通公司來講,過去20年我們一直是和中國移動通信產業共同發展,從中我們看到,只要是對無線連接、移動計算有需求的產業,無論是汽車還是傳統的智能手機市場,我們相信中國市場都會繼續成長,我們也有信心和中國的移動終端產業一起進步,更好地合作共贏。

我們也非常看好中國汽車行業,不論是在利用能源革命,采用新能源、各種清潔能源技術上,還是在采用智能網聯技術上,都能夠引領這方面的很多應用。

相關熱詞搜索:

上一篇:訪華后重回世界首富,馬斯克的人情世故
下一篇:芯必達萬鐵軍:國產汽車芯片將蓬勃發展

河南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