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車 > 國內 > 正文

問界汽車海報驚現“HUAWEI”標志,華為在造車邊緣瘋狂試探

來源:汽車信息網 | 2023-02-14 17:16:37
眾所周知,華為不造車,只幫助車企造好車。在2020年10月26日任正非簽發的《關于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中表明,華為不造車,只是幫助車企造好車,其末尾寫著“本文從發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為3年”。可以這樣理解,華為三年內不會造車,但三年過去之后說不準。再加上2022年,華為跨界產業造車在汽車領域可謂是風生水起,憑借AITO問界打響了名號。所以現在距離三年之期已經不遠,華為是不是真的會踏入整車制造行列呢?

汽車信息網2月14日訊 眾所周知,華為不造車,只幫助車企造好車。在2020年10月26日任正非簽發的《關于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中表明,華為不造車,只是幫助車企造好車,其末尾寫著“本文從發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為3年”。可以這樣理解,華為三年內不會造車,但三年過去之后說不準。再加上2022年,華為跨界產業造車在汽車領域可謂是風生水起,憑借AITO問界打響了名號。所以現在距離三年之期已經不遠,華為是不是真的會踏入整車制造行列呢?

 

日前,在問界汽車官方微博發布的海報中,右上角logo從原來的“AITO”換成了“HUAWEI”,這一舉動也再次引發外界對華為造車的猜想。

華為相關人員對于此事的回應是,近期已與賽力斯方面達成一致,為強化品牌的獨特性,對外宣傳的話術將改為華為全面主導,而不是深度賦能。這也是想給外界釋放華為將與賽力斯開展更全面的合作,而不只是技術層面合作的信號。

智選車模式上位

三年前,任正非在內部信中提出“華為不造車”。但在消費終端業務大幅下滑情況下,華為對車業務報以厚望,多面出擊與車企采用了三種合作模式:一是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HI 模式;二是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模式;三是設計、品牌、營銷、渠道各方面都深度參與,并且將車輛放在華為門店銷售的智選車模式。雖然華為還是咬定不造車,但其內部已經向更加偏向于造車、更加賺錢智選車模式傾斜了。

 

其中王軍主導的是HI模式,該模式代表車企為北汽極狐與阿維塔,數據顯示,2022年極狐全年銷量雖然實現了三位數的同比增長,但全年交付量卻并未突破1.2萬輛,而另一家被賦予HI模式的阿維塔,自交付起后的38天內完成了超2000輛的交付數據。

而由余承東主導的華為智選模式代表車企問界,在開啟交付后第一個月便完成了超3000輛的交付量,超出HI模式的阿維塔1000輛左右,且其是月交付破萬最快的新能源車企。數據顯示,自2022年3月交付起至2022年12月31日,問界累計交付超7.5萬輛,遠超極狐的數據。

 

業內人士表示,華為最初推出HI模式與智選模式時,認為兩者在發展上各有千秋,但通過一年來的銷量數據對比發現,華為的“兩條腿”行進速度并不一致。

前不久,有消息傳聞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以下簡稱汽車BU)COO、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產品線總裁王軍已停職,這意味著,他所主導的造車HI模式或進展不佳。余承東主導的智選模式則借著問界的爆火,跑在了前面。

 

同時在今年,有消息傳出 "華為+江淮" 造車項目已經開工,雙方也將基于智選車模式,共同開發新一代高端智能電動汽車平臺技術。另外也有消息稱,華為與奇瑞合作的智選車基于奇瑞E平臺,內部代號E03,售價或在20萬元左右。

華為智能汽車業務要盈利

智能汽車業務對華為而言,承擔著增量和盈利的雙重任務。在2022年,余承東便提出了年銷30萬輛的目標,之后要迅速超過200萬輛;余承東曾公開表示,華為車BU是目前華為旗下唯一一個虧損的項目,一年花掉十幾億美元,直接投入7千人,間接投入超過1萬人。

 

比如在智能駕駛領域,華為的解決方案包括 MDC 智能駕駛計算平臺、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AR-HUD以及軟硬一體的整體打包解決方案等。不過在去年推出的問界M5和M7兩款車型上,均未搭載華為智駕方案,核心智駕零部件領域也有不少其他供應商的身影。

而搭載了華為智駕方案以及激光雷達等的極狐阿爾法S HI版,并未如預期般引爆市場,著實令人尷尬。所以零部件和Huawei Inside模式的推進不順,讓華為后續布局已經在明顯向更能讓華為掙錢的“智選車”模式傾斜。

 

與智選模式不同的是,在HI模式中,該模式車型導入時間長,會導致部分資源的浪費,同時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無法在最佳時間將投入轉化為回報,其收益遠不如智選模式。

所以為了實現盈利,余承東此前在華為內部會議上喊出,汽車BU要在2025年盈利的口號,這意味著,未來三年華為要賣出更多車,如今全面主導問界汽車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對于未來華為是否會加入造車行列,汽車行業分析師劉強表示,一方面是華為沒有停止幫助造好車的夢想,另一方面是賽力斯等車企能否永遠保持對華為的敬畏。雖然目前二者在智選車模式的加持下能夠維持平衡,但隨時可能出現的不確定因素,都有可能打破華為“不造車”的承諾。同時造車是一件燒錢的事情,資金需求量巨大,華為目前處于被制裁的情況,華為云、數字能源等業務均需要資金支持,或許根本無法抽身處理造車這件事情。

在今年10月后,華為的“不造車”協議也許將會徹底作廢,這三年中,華為車BU在余承東的帶領下,不僅技術產品不斷上車,累積了大量的數據與經驗,同時在營銷與品牌號召力方面也印證了華為品牌的強大,所以未來也不排除華為打破“不造車”的承諾。

相關熱詞搜索:

上一篇:探店丨入駐華為地位“尷尬”,阿維塔“沖高”先過交付關
下一篇:與三體合作,搭載類ChatGPT技術,集度汽車玩的就是科技牌

河南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