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 > 評論 > 正文

合資品牌為何挑起電動車“價格戰”?

來源:汽車信息網 | 2023-02-20 10:31:00
汽車信息網3月21日訊 今年1月份,國產特斯拉全系降價引發廣泛關注。雖然引發一些品牌電動車型價格波動,但是由于年后新能源車型受國家政策補貼取消影響,帶來價格上調,所以新能源車型預期的價格戰并未出現。但是在2月份,隨著廣汽豐田對于新車型bZ4X官宣降價3萬,打響了合資品牌純電車型官降第一槍,大幅降價潮也呼之欲出。這才一周,相繼傳出一汽豐田經銷商和東風日產對電動車型,限時優惠6萬的消息。如此優惠力度不...

汽車信息網2月20日訊 今年1月份,國產特斯拉全系降價引發廣泛關注。雖然引發一些品牌電動車型價格波動,但是由于年后新能源車型受國家政策補貼取消影響,帶來價格上調,所以新能源車型預期的“價格戰”并未出現。

 

但是在2月份,隨著廣汽豐田對于新車型bZ4X官宣降價3萬,打響了合資品牌純電車型官降“第一槍”,大幅降價潮也呼之欲出。這才一周,相繼傳出一汽豐田經銷商和東風日產對電動車型,限時優惠6萬的消息。

如此優惠力度不僅表明合資車企決定提升電動車銷量態度,同時也會為今年新能源市場格局帶來新的影響。

不降價真賣不動

2022年國內汽車整體銷量雖然同比微增,但是新能源新車確依然持續爆發式增長,產銷分別完成705.8萬輛和688.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96.9%和93.4%,市場占有率達到25.6%。而根據中汽協預測,今年新能源銷量有望超過900萬輛,市場滲透率將超過30%。

 

在新能源如此大好形勢下,合資品牌新能源車型卻無法分得一杯羹。去年合資品牌新能源車型滲透率一直處在個位數。而過去的一月份,滲透率進一步下滑到2.4%。顯然合資品牌雖然在新能源產品上逐漸豐富,但市場表現依然沒有好轉。

合資品牌新能源車型銷量不佳,也是由多方因素造成的。首先就是產品缺少足夠的亮點,除了品牌之外,在設計、技術水平、智能化以及駕駛體驗等方面,并沒有像品牌燃油車一樣,展示出合資品牌獨有的明顯優勢。

 

其次,產品定價也并沒有太多的競爭力。在新能源市場配置越來越豐富、智能化水平越來越高的內卷下,多數合資品牌新能源車型定價,與同級或者同價位自主新能源車型相比,差距比較明顯。

因此盡管合資品牌也非常看重新能源車型宣傳,但是消費者在經過比較后,逐漸放棄綜合實力不突出,且價格也沒有優勢的合資品牌新能源車型。因此合資品牌新能源車型,想要拉回消費者的關注,只能先從大幅降價入手。

降價后前景如何

對于合資品牌而言,如此急迫通過降價贏得市場,還有來自市場份額的壓力。從2022年國內銷量份額來看,新能源車型對于燃油車型的替代正在加速,直接導致多數合資品牌市場份額下滑,自主品牌市場份增長。

 

特別是在合資車型占據主導的15-30萬元區間,新能源車型占比正在加速。自主品牌推出新能源車型,在用車成本、用車體驗、智能配置等諸多方面,明顯領先于同級合資燃油車,這讓合資車企感受到更多壓力。

 

降價是合資品牌電動車拉回消費者關注第一步,但是要想銷量明顯改觀,降價并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汽扯扒談”通過走訪市場了解到,目前奔馳、寶馬電動車都出現10萬元以上的優惠,多數合資品牌電動車型在終端市場價格,也普遍有2-5萬元的優惠,但是對于銷量拉動效果有限。

而即便今年相比去年新能源車型有200多萬的增量,但是無論面對比亞迪和特斯拉這樣的新能源“大佬”,還是自主頭部品牌,以及新造車勢力,合資品牌電動車都沒有顯現出奪得其市場份額的實力。而小米、集度等科技企業打造車型,以及自主車企推出的高端品牌,對市場增量也在虎視眈眈。

因此對于合資品牌來說,在新能源市場盡快取得突破,已是迫在眉睫。相比造車新勢力,合資車企在研發、品控以及調教等方面,都更有優勢,同時合資品牌也有更強實力打“價格戰”。但是要想真正贏得市場,除了價格之外,還需要在產品源頭和用戶營銷等方面有所改觀。

相關熱詞搜索:

上一篇:奔馳乘用車去年單車利潤近6萬元,戰略調整初見成效
下一篇:集度車都沒上市就炮轟特斯拉,背靠百度的夏一平在急什么?

河南快三